靶材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:开裂、掉粉、中毒、打弧
一、靶材开裂
靶材开裂是溅射工艺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,尤其在长时间高功率工作条件下。靶材开裂不仅会造成溅射不均匀、薄膜质量不佳,还可能引发后续的掉粉和靶材报废现象,严重时甚至影响真空腔体的密封性能。
1.1 现象描述
靶材开裂通常表现为:
-
靶材中心或边缘出现明显裂纹。
-
裂纹沿热应力集中的区域扩展,可能导致靶材碎裂脱落。
-
伴随微小颗粒的溅射污染,导致薄膜颗粒缺陷。
1.2 成因分析
靶材开裂主要是由于热、机械和材料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:
-
热学因素:
-
在溅射过程中,靶材表面与背板由于热应力分布不均,使材料产生局部变形。当热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,便会引发裂纹。
-
重复的热循环导致热疲劳,加速裂纹扩展。
-
-
材料方面的缺陷:
-
靶材致密度不足时,孔洞和加工缺陷可能成为应力集中点。
-
低熔点或低强度材料如铟、锡等金属更容易开裂。
-
-
机械紧固问题:
-
靶材安装过程中,如果背板与靶材贴合不良,或者安装力不均匀,会导致局部机械应力集中,最终造成损坏。
-
-
过薄靶材设计:
-
靶材过薄降低其承受热应力的能力,尤其是在大面靶材中,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。
-
1.3 解决方案
-
优化冷却系统:
靶材背部通常需要冷却水循环,冷却效率的提升能够均匀地分散热量,减少热应力积累。优化冷却通道设计或使用高效散热材料背板,可以显著改善裂纹问题。 -
选择优质靶材:
高密度、低杂质的靶材更能抵抗热应力的影响。推荐使用均匀致密度更高、孔洞更少的靶材,比如通过热等静压烧结(HIP)工艺制造的靶材。 -
改进安装技术:
使用弹性垫层或柔性背板安装靶材,能有效缓解机械应力。另外,确定夹持力适中均匀,避免因过紧或松动导致损坏。 -
优化靶材厚度及尺寸设计:
针对大面积溅射应用,可选择厚靶材或分体靶材方案,减小热应力集中区域。例如将靶材厚度提高20-30%能显著提升抗开裂性能。
二、靶材掉粉
靶材掉粉是薄膜制造工艺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。掉粉会直接导致薄膜表面出现颗粒缺陷,破坏薄膜的电学、光学和机械性能,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。
2.1 现象描述
靶材掉粉主要表现为:
-
成膜过程中薄膜表面颗粒密度提高。
-
靶材表面观测到无法溅射的微量粉末堆积。
-
靶材使用寿命缩短,溅射稳定性下降。
2.2 成因分析
-
靶材表面缺陷:
-
表面粗糙不均匀,导致局部脱落。
-
靶材中存在未烧结致密的区域,裂纹或孔洞成为粉末来源。
-
-
高功率溅射条件:
-
较高的功率密度会造成靶材表面温升,弱化区域出现剥离现象。
-
溅射时离子轰击过于剧烈,也会加速粉末产生。
-
-
材料特性:
-
高脆性材料更容易表现出掉粉现象,如陶瓷靶材或高氧化物含量的靶材。
-
复合靶材若粘结不牢,也可能引发分层掉粉问题。
-
2.3 解决方案
-
提高靶材致密性:
通过改善生产工艺,如冷等静压(CIP)或热等静压(HIP),可以减少靶材面的孔洞和加工缺陷,提高致密度。 -
优化溅射工艺参数:
降低溅射功率,减少功率密度集中区域的温升或应力累积。通过多极磁控靶的设计,可以优化离子轨迹分布,降低靶材的损伤。 -
表面处理改良:
对靶材表面进行磨光或化学蚀刻,改善粗糙度,从物理上降低掉粉的可能性。 -
加强日常维护:
定期清理真空腔,避免掉粉颗粒积累对下游设备和薄膜质量的二次污染。
三、靶材中毒
靶材中毒是溅射工艺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,尤其是反应溅射工艺(如氧化、氮化)中,由于靶材表面化学反应的失控,中毒现象显著增加。
3.1 现象描述
-
靶材表面出现颜色变化,如氧化物或氮化物附着。
-
溅射速率明显下降。
-
放电不均匀,反应腔压力不稳定。
3.2 成因分析
-
反应过度:
过多的反应气体如O₂、N₂与靶材表面反应形成高电阻化合物,导致电流不稳定。 -
使用间断:
溅射断续使用导致吸附或氧化层累积,形成难以清除的“中毒层”。 -
真空腔杂质:
空腔中的水汽和其它挥发性成分可能沉积在靶材表面,尤其是在复合靶使用环境下。
3.3 解决方案
-
优化反应气流比例:
实现氩气与反应气体比例的动态调节,避免中心部位反应过度。 -
预溅射处理:
在靶材正式使用前,通过短时间高功率预溅射清理靶材表面覆盖物。 -
频率调控技术:
使用脉冲电源或高功率脉冲溅射(HiPIMS)技术,恢复中毒靶材的表面活性。
四、靶材打弧
4.1 现象描述与危害
靶材打弧是一种常见的瞬时高能量放电现象,危害包括:
-
真空腔中过压,导致设备跳闸。
-
靶材表面局部过热,形成永久性损伤。
-
薄膜中局部穿孔缺陷。
4.2 解决方案
-
电弧控制系统:安装电弧抑制模块,快速断开电源,保护靶材。
-
清洁与均匀化操作:减少颗粒累积或表面缺陷。